
「空格」艺术沙龙
04月10日 10:09
2019-04-14 15:00 ~ 2019-04-14 17:00
已有0人报名
限100人报名
收费类型:
-
¥ 0.00
剩余:100
免费
第一场「空格」艺术沙龙的对话嘉宾曾经提到:“勇敢地去表达真实的自己,这是一切东西的起点”。我们也逐渐认知,“优秀的艺术家拥有雌雄同体的机制来平衡创作中出现的性别角色”。对话嘉宾高光的瞬间将在往后的沙龙活动中延续,长石基金会将于4月14日举办本年度第二场「空格」艺术沙龙,话题继续聚焦于当代艺术中的女性。
女性意识中的艺术涵拟
这次沙龙中,基金会有幸邀请到两位对话嘉宾:著名当代艺术家肖鲁和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念,她们将就“女性意识中的艺术涵拟”的哲学议题进行讨论。艺术家个人特殊的创作经历将与评论家的哲学性思考发生碰撞,在互相作用的反思过程中不断靠近和融合,同时也可能从中发现彼此分离的部分。不管是靠近还是分离,最终多方的思考都将变得更为清晰。
沙龙的最后,现场听众都将有机会和嘉宾对话,进行深入的思考、批评、讨论甚至辩论,并以崭新的视角和态度,重新审视世界中真实存在的性别差异,在未来为当代艺术共同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什么是“涵拟”
由奥地利哲学家魏宁格所创造。他将“涵拟”用于描述一种模糊的、半成形的状态。涵拟的概念正如它所代表的状态一般,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始终是不确定的。为了便于理解,魏宁格在他的著作《性与性格》中举了一个极为普遍的例子:
“我也许有一个想说些什么的明确愿望,但某件事情却使我分了心,结果我想说的那句话就消失了。后来,通过某种联想过程,那句话突然又重新出现了,我马上知道它就是我正要说出的话,只是它已经处在一个更完善的发展阶段上了。”
尽管魏宁格众多的陈述和推论近乎于性别歧视甚至反对性别平等,但书中第一部分的核心提到了最为精彩的“雌雄同体”概念。他假定了性别的两个极端,绝对的男性M和绝对的女性W。他将女性和男性转化为一种可量化的符号特征,认为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一定数量的“男性成分m”和“女性成分w”。任何人都将处于由m和w作为横纵轴组成的性别矩阵中的某个位置。女性和男性两种成分将普遍存在于所有人之中,男性成分多的人更容易倾慕女性成分同样多的人,他们有时候性别相异,有时候性别相同。女性成分越多的人在思想上,更为倾向处于无意识的“涵拟”状态,始终保持探索和不确定性。
从一段往事开始
在89年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艺术展”中,肖鲁向自己的装置作品开了两枪,完成了标志性的行为作品《对话》,艺术大展也随之谢幕。自此以后,肖鲁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不得不提到的名字。公众普遍过度解读89年枪击的原因与政治相关。直至2010年,肖鲁出版了自传式的小说《对话》,人们才真正明白,那时的她只是单纯地围绕个人情感描绘她的艺术版图。
在将近30年的艺术创作中,肖鲁始终在作品里保留下来的是其中不确定的成分,在《清洗》(2013)中突然决定跳入河中、《极地》(2016)中的误伤、《人》(2016)中出现的偶然失误。艺术家本人也曾表明:“在我的行为艺术中,经常出现‘偶发’的元素。我在作品设计中会有危险的成分”。
对话人物
肖鲁 ,中国著名行为艺术家,1962年出生于中国杭州,1984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作品广泛展出于全球各地的世界级艺术机构,近期展览包括:《肖鲁:语嘿》澳大利亚悉尼4A亚洲当代艺术中心(2019)、《工作室计划:纠》 北京斜屋(2018)、《馆藏展:表演者和参与者》 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18)、《世界剧场》美国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2017)、《肖鲁》瑞典Skovde美术馆(2017)等。
张念 ,批评家、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女性主义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批评。著有《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从黑格尔到精神分析》、《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女人的理想国》、《持不同性见者》等。
作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四人帮”(朱大可、张闳、王晓渔、张念)之一,张念是当中唯一的女性批评家。从2000年起,在国内思想文化刊物发表女性主义研究及批评文章近百篇,曾在《南方都市报》、《经济观察报》、《广州日报》开设相关专栏。
关于「空格」艺术沙龙
“空格”原指文中缺字的空白处,计算机世界里空格是一个字符。特别是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时,输入空格可临时替代任意一个未知的字。以“空格”为名,基金会希望这个艺术沙龙用开放而中立的态度将社会中不同的声音暂存在一个自由的空间中,艺术从业人及爱好者可以平等地交换彼此的理念,用新的视角和态度面对世界中真实存在的性别差异,一起共创出更多的可能,为当代艺术史键入全新的内容。
- 推荐活动